
于永昌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专业,在核基地的23年里,他与同事们隐姓埋名,用算盘算数据、以帐篷当实验室,在艰苦环境中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。他始终严守组织纪律、保守国家秘密,凭借对国家核事业的奉献,先后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、国防事业贡献奖、核工业建设贡献奖等荣誉。1987年,于老先生投身教育事业,进入原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任教(淮阴工学院组建院校之一),开启教书育人新征程,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。
座谈会以一段央视《国家记忆》中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实况视频拉开帷幕,黑白影像里震撼的瞬间,将现场师生直接带回那段先辈们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。数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向阳为活动致辞,他勉励学子以先辈为榜样,在学习中传承精神、在实践中锤炼本领,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
在“忆初心”环节,于永昌以亲身经历为脉络,为现场师生展开了一幅新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壮阔画卷。他不仅讲述了党中央在国家发展关键时期,高瞻远瞩作出研制核武器决策的历史背景,更用一个个鲜活细节,还原了核研岁月里科学家们的奉献身影以及用青春与热血诠释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 的崇高追求。“话传承”环节中,学生代表踊跃提问。当被问及“科学家精神”最核心的品质时,于老先生用“爱国、奉献、探索、团队”八个字精准概括,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清晰指引,学子们深受启发。“践行动”环节,学生代表郑迎娣带着满满的感动分享活动感悟。她表示,科学家精神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公式,而是科研人用一生写就的精神密码。她倡议,新时代青年要在课堂钻研、攻克难题、立志报国中践行科学家精神,以知识积累和毅力培养为成为“栋梁”打基础。随后,学生代表向于永昌老先生献上鲜花,以表敬意与传承决心。
座谈会上,校离退休党委书记王启松指出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科学家精神不是陈列的历史,而是照亮青年成长之路的明灯,希望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,以实际行动争做“新时代栋梁”。

此次座谈会通过先辈分享、青年互动、实践承诺等环节,让科学家精神在老少对话中得以传承。引导青年从先辈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,更以精神传承厚植人才培养根基、涵养求真务实学风,助力学子在新时代征程中勇担使命、砥砺前行。